close

 

螢幕截圖 2018-03-10 10.14.34.png

 

講座: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講者:Carol Dweck, 心理學家。

影片連結:https://www.ted.com/talks/carol_dweck_the_power_of_believing_that_you_can_improve原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7sJ7RG17E&list=PLE58J6pk7kv4sX2w_Abg13WXeWxC4_6qu (中英字幕版)

 


 

關於講者 About the speaker 

 

Carol Dweck  對於人類面對挫折及挑戰時的反應相當感興趣。她花了十一年完成對這個議題的研究,觀察為何人類對失敗的反應是如此地不同,以及失敗對成功未來的意義。

 

螢幕截圖 2018-03-10 11.01.20.png

著作『 Mindset :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2006) 

 

她在2012年的一次訪談中說:

"I was fascinated by how people cope with failure or obstacles. I was curious about why some students love challenge, and others who may be equally talented, shy away from challenges – play it safe. I just wanted to figure that out“

 


 

關於影片 About the talk 

 

在這部影片中,她以她畢生的研究為根基,提出了在個人信念系統裡,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 以及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 這兩個心理模組是如何對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以下是她對於“成長型思維”以及“僵固型思維”的定義:

In a fixed mindset students believe their basic abilities, their intelligence, their talents, are just fixed traits. They have a certain amount and that's that, and then their goal becomes to look smart all the time and never look dumb. In a growth minds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their talents and abilities can be developed through effort, good teaching and persistence. They don't necessarily think everyone's the same or anyone can be Einstein, but they believe everyone can get smarter if they work at it.  ( From Wikipedia) 

也就是說,僵固型思維的人認為他們的能力、智力、及才華是天生注定的 ; 相對於此,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相信他們可以透過持續地學習來發展自身的才能及升級自我能力。

 


 

重點彙整 Key points &延伸思考  Extending thinkings

 

Yet & Not yet : “尚未”、“還沒” 的觀念,可用作衡量學習的一個準則。相較於過去一直以來用“分數”來評量一個學生,將人劃分優劣,這個 “yet & not yet " 的觀念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信心。讓學生們知道自己尚在學習中,藉由這個測試的結果“Not Yet" 來檢測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以利評估自己要強化哪個部分,走向哪個未來。

這個觀點成了講者Carol Dweck 生涯中的一個轉淚點。人面對挑戰或是新事物的時候,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不是樂於擁抱挑戰,就是遠離挑戰。而這反應源自於講者所提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與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  這兩種心理模組。

成長型思維的行為:積極參與新挑戰、思考錯誤、從失敗中學習,積極修正錯誤。

僵固型思維的行為:遠離閃避新挑戰、將錯誤視為悲劇或災難、無法承受失敗。

無論“挑戰”是什麼,不同階段不同身份的人,都有挑戰要面對。於是,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對挑戰做出制式反應的當下,思考自己的反應,看看自己的行為,是成長型思維呢?還是僵固型思維呢?

 

這裡又帶出了一個更大的重點:我們是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How are we rasing our children? 

很明顯的,我們都可以從當代的社會現象中知道這個答案。不可否認地,整個集體的教育意識已然在一個以獎懲制度為基準的背景之下被建構。

我非常有感於Professor Dweck 所說得這兩句話:

“And are they carrying this need for constant validation with them into their future lives?" ( they 指的是學生、我們的下一代)

“We have already raised a genration of young workers who can't get through the day without an award? " 

 試想,我們是不是不斷地在證明自己?希望藉由外界的認可來證明並感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打從心底就知道自己本具價值呢?

我們是不是越來越被動?必須要有些所謂的“獎勵”我們才願意去做事?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在被教育的過程當中,沒有認真瞭解認識自己,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就這麼被動地被模組化了。

無形中,也就走向了僵固型思維的模式。

 

然而,我們是可以改變的!“ So what can we do? How can we build that  bridge to yet?"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創造新的信念系統呢?

Professor Dweck  提出了以下幾點:

1. Praise wisely :  有智慧地讚美,不是讚美學生很聰明或很有才能,而是讚美學生們參與的過程。

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專注、他們的進步,這樣的讚美教養出堅忍不拔(hardy and resilient) 的孩子。

2. Rewarding yet: 獎勵學生的努力、策略及過程,而非預期被認定該有的結果。

3. Changing mindset: 學習新事物可以促進大腦內神經元連結的生長,久而久之,人的確是可以變聰明的。

 

在這樣的思維體系下,所謂努力及困難的意義被改變了。過去,當我們被認為是”不夠努力“ 或是”不認真“時,總是伴隨著挫敗感,時間一久,“努力”無效,就想“放棄” ; 現在,當我們逐漸轉換思維,我們就有機會越來越進步,於是,放眼未來,“努力”就有“希望”。

這時候,“平等“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於教育中。當學生們有了”成長型思維“這個觀念,他們會相信持續學習與不斷自我成長是可以改變自我人生的。

 

思考: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發展多維度能力,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新舊交替的世代,新思維與舊思維或是新方法與舊方法,我們必須要不斷學習,善用當代資源來發展自己。因此,這部影片”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提供了一個方法,在根本上重塑思維,值得我們深入省思自己的信念系統。

 


字彙 Vocabulary 

 

  • turningpoints (n)              轉戾點                                                
  • insight (n)                       洞見
  • challenge (v/n)                挑戰
  • tragic (adj)                      悲劇性的
  • catastrophic (adj)            災難性的
  • fail (v)                             失敗
  • failure ( n)                       失敗
  • intelligence (n)                 聰明才智
  • the tyranny of now           目前的艱難處境
  • confront (v)                     面對 / 面臨
  • effort (n)                          努力
  • chronically underperform   長期表現不佳
  • hardy and resilience         堅忍不拔
  • affluent section                富裕區
  • inevitable (adj)                 無可避免的

 

 

 

 

 

 

 

arrow
arrow

    Ath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